青少年心理
家庭教育的负面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非常复杂的,各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一般来说,人的身心健康与其遗传、营养、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以及学生心理的自我强度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当前家庭教育的负面因素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文化氛围不浓导致孩子无法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极少数是家庭有书柜,且有少量存书;大部分家庭除了参考资料,几乎很少购买其它书籍。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更是寥寥无几;大多数家长的业余时间是看电视、上网、玩牌、聚会、打麻将中度过的,家庭生活比较单调,缺少书香气息,导致孩子无法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亲情沟通不畅,孩子情感饥渴。
每个孩子都有过成长的烦恼,然而,当孩子们有了烦心事,会主动告诉父母吗?绝大部分孩子不愿将成长的烦恼告诉父母,理由主要有:父母不相信孩子,会产生误解;父母的唠叨更让人烦;担心会被父母责骂;想独自承受;自己也说不清楚……。“希望爸爸妈妈多在家陪陪自己”几乎是每个孩子的愿望,很明显孩子跟父母之间还是存有戒备之心的,亲子之间的沟通不畅。父母对孩子情感的关注度不高,孩子出现情感饥渴,往往会导致很多不可预想的可怕后果。
希望家长在忙每天也要拿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和孩子谈谈心,了解一下孩子一天过得怎么样,都发生了什么有趣的、烦心的事适时为孩子疏导与排解心理压力。
(三)家庭休闲娱乐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意休闲娱乐。现在,学生休闲时间都比较充足。而青少年的是非辨别能力与自控能力都比较差,容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家庭是儿童青少年休闲娱乐的第一场所,而进行休闲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便是家长了。因此,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正确健康的休闲娱乐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指导家长正确的休闲娱乐则是家庭教育指导中休闲教育的主要任务。
人的休闲活动,是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体现,应该是健康、高雅、有益的活动。但是现在的孩子与家长在休闲娱乐方面都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青少年某些心理问题的出现。
1、沉迷电视与上网。
电视与网络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对人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从正面来看,它是人们学习学习的一种资源,是人与人进行沟通的一个平台,也是一种娱乐活动。但如果长时间无节制地看电视或上网,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影响孩子视力的正常发育,造成近视、斜视等视力缺陷;影响学习;不良电视节目与网络内容影响儿童性格心理的健康发展。
2、家长不良娱乐活动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家长的言行习惯,每时每刻都对孩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有些家长就是不注意自身形象对孩子的影响,不但不注意言行文明,更是在休闲时间内从事一些不健康,不文雅,甚至是违法的娱乐活动,如:赌博现象日益严重;缺乏健康的家庭休闲方式(把孩子留在家,自己去酒吧、夜总会、打麻将等等)
这些不良的娱乐活动不仅拉大家长和孩子的距离,更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示范的严重心理影响,希望各位家长在出去娱乐消遣的时候想想家中纯真稚嫩的孩子也进入各种风月场所后果会是什么!您还会进入这些场所吗?
(四)家长的诚信度不高。
“父母的言行很难一致”,“骗孩子的时候更多一些”等等现象都会导致孩子们对父母的一些做法感到不满、不解,比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撒谎、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明知错了就是死不承认;给孩子的许诺不兑现。
就这个孩子的困惑我在班内做过一份“父母在你心中的诚信度是多少”调查:其中39%认为父母“能兑现给自己的许诺”;46%的孩子认为父母“偶尔能兑现对自己的许诺”;15%的孩子认为父母“经常说话不算数,很难兑现许诺”。在孩子面前,父母的诚信答卷很明显不合格啊!
二、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一)独生子女容易造成家长的不正常心态
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容易形成不正常的教育心态,如: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担心、过度照顾、过度迁就等。同时,家长也会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脱离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过度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操之过急。家长的这些不正常心态,必然阻碍孩子身心的正常健康发展,造成孩子任性、霸道、自大的不良个性,更会出现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
(二)独生子女容易让家长对孩子定位过高。
独生子女家长很多都把孩子的地位摆得过高,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特殊,被看作是“小皇帝”、“小公主”,一家人都围着孩子转,满足一切正当与不正当的要求,而家长为了孩子做牛做马更是毫无怨言。使孩子从小就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思想,如:霸道、爱发脾气、不听父母教导等不良性格。
正是由于孩子越来越少,一家一个娃,导致独生子女的家长不管是非对错的满足孩子一切合理与不和合理的要求,过高的给孩子定位,到头来不仅没有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心理及性格,反而由于自己毫无底线的一度妥协与溺爱使得孩子一事无成,更有甚者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独生子女由于缺乏群体生活性格孤僻、社会能力不足。
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几乎没有同龄伙伴,孩子在家庭中处于被照顾、呵护的对象,缺少了玩伴。也就失去了很多出去活动的机会,大多数课余时间都是在家与电视、电脑一起度过,使他们不但手脚的肢体功能得不到发展导致感统失调,更使他们变得孤独。缺少了群体活动,也使他们变得不合群,与人交往的能力低下,欠缺社会适应能力。
独生子女的家长应该多多为孩子制造机会,鼓励孩子多多结交朋友,多多参加户外活动,不要总是宅在家里,经常出去与人接触、参加有益的活动舒展筋骨,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开朗乐观的性格,还能强健体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
三、单亲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有人说,父母离异对孩子的伤害和打击仅次于亲人的死亡。父母是孩子的保护伞,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的残缺,造成家庭人员关系异常、亲子缺乏沟通、家庭教育缺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等势必产生极大的阻碍。不少离异家庭的孩子变得自卑、孤僻、压抑、冷漠、易怒、易暴等,有的甚至出现了心理疾病,极个别的更是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由此也说明单亲离异家庭比完整家庭更容易出现教育危机。
(一)爱的缺失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有些父母在离婚前经常争吵、打骂,甚至将自己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终日处于紧张与恐惧之中,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离婚后的父母缺乏与孩子的沟通,更使孩子生活在孤独之中。正是由于家庭教育中爱的缺失,孩子根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家庭的温暖,失去了应有的家庭教育。孩子逐渐对家庭产生失望、消极的情绪。逐渐导致孩子出现忧郁、孤僻、伤感等心理问题,甚至对父母产生敌对情绪,与父母的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更促使了家庭教育的失败。
(二)离异家庭教育失衡导致子女情绪消极,行为偏差,心理失衡
对于儿童来说,父母的离异,家庭的破碎对他们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们必将失去以往拥有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他们会感到自卑,恐惧、悲伤,更容易愤怒,不愿意和别人交往,害怕别人提起父母的事,久之便形成孤僻的性格,不合群,自我封闭。由此可见,父母的离异带来了一系列的教育危机,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健康发展造成的阻碍是非比寻常的。
离异家庭的失衡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成绩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对儿童情感、性格、心理和行为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造成极大的影响。离异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家庭结构破裂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造成的。更会使子女产生情绪消极,导致行为偏差、心理失衡等问题。
(三)家庭与家长是亲子感情疏离的主要方面
造成现在的家庭中亲子感情疏离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直接的原因则是在家庭环境与家长形象方面。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亲子感情疏离家庭方面因素分析:隔代抚养家庭与寄居家庭;单亲离异家庭、分居家庭和不和睦家庭。二是亲子感情疏离家长方面因素分析:家长的教育方法,如:粗暴、偏心、过高期望、不闻不问等不当教育方法;家长的日常休闲与言行习惯。
亲子感情疏离从家庭与家长两方面分析均会导致孩子与家长的感情疏离,更会给孩子造成态度消极、性格孤僻易怒等不良影响。因此,即便是只有通过离婚才能解决问题,也请各位家长注意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面对孩子你们仍然是他的父母,更要尽到父母的责任,帮助孩子度过对于父母离婚的知晓、理解、释怀的艰难过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仅是孩子的陪伴者,更是能给孩子指引方向的指路明灯。不要只考虑自己的感受,更多方面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尽量做到让孩子能接受,无论是在家庭教育方面,还是在家庭完整性方面。作为父母不能只是一味的给孩子提要求,自己却毫无顾忌。身教永远大于言传,只有家庭教育积极向上,反馈给孩子的都是正面信息,正确客观的评价孩子的自身价值与能力,我相信积极乐观、正直完善的家庭教育出的孩子,无论从自身言行还是到心理性格都会是优秀且值得学习的典范。
导致孩子厌学的心理原因
厌学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而外在环境(社会,学校、家庭等)的不良影响也起着消极的推动作用。
下面主要从学生心理方面进行具体剖析:
1、学习无望。
对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奋斗,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进取心,促使他们对此作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底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也有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长期被老师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我们有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常常违背教育规律,初一新生入学就分快慢班,将学生过早地分成等级。学生心理本来就不成熟,这样做无形中伤害了他们稚嫩的心灵。分在慢班的学生,往往自认为是三等公民,低人一等,在学校生活中抬不起头来,许多学生便慢慢泯灭了自尊。失助感与失尊感均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数次的训练、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2、学习没有付出一定的心智努力,因而造成厌学心理。
在学校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学生在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指导下,通过系统学习各学科知识来掌握前人认识的成果,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这种把前人经验转化为个人知识的内化过程,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因而需要较大心智努力。科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括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知识的理解、巩固与保持离不开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及想象等心理活动,而人的知识性又依赖于人的情感、意志、兴趣及需要等动机因素。凡是需要心智努力的事,都伴随着一定的精神紧张,也就容易产生心理疲倦感。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某些因素造成厌学心理。
3、情感饥渴。
有些学生由于家庭变故,父母离异,情感孤独,缺乏温暖,于是便常常寻求情感补偿,而学习本是辛苦的事,是很难起到情感补偿作用的,因而他们往往广交朋友,追求刺激,以从其它渠道获得心理满足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这同样易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这些学生广交朋友,常常不辨良莠,哥儿们义气十足,容易受不良因素诱惑,导致厌学甚至辍学。追求情感平衡,是人的正常心理,但是把握不当,则容易出现偏差,发生不良行为,产生不良后果。
4、兴趣转移。
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因素,她能引人注意,调动人的好奇心,促使人喜爱从事某项活动。而人的兴趣又易于产生干扰,导致转移。思想成熟的人自控能力强,能自觉地排除干扰,保持兴趣的持久稳定。而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动摇性,只要干扰因素强烈,就会发生转移。厌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将兴趣由学习转移到其它事情上去了。从兴趣转移的对象来看,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上网,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而那些黄色书刊影像则更毒害学生,使他们轻者精神萎靡不振,重者打架斗殴,违法乱纪。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
5、恨屋及乌。
爱屋及乌的心理较常见,恨屋及乌的心理也存在。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亲其师,信其道”的积极情感迁移,也有“恨其师,厌其道”的消极情感迁移。由于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某些失误或不足,造成部分学生对他们产生反感,并可能由此而影响学科的教学。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对某位教师不满,往往对他讲课也不感兴趣,严重的对该学科也不感兴趣。学生的情感容易延伸与发散,不善于控制与收缩,其结果常常运用惩罚自己(不学习该学科或者故意不学好)的手段来反抗教师。
6、物极必反。
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如此。过重的学业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导致厌倦而厌学。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社会与家庭将负担交给学校,学校将压力付给教师,而教师则将负担转嫁给学生,于是便产生了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拼命延长课时,加班加点,学生从早学到晚,双休日也不得休息。此外,各种资料五花八门,各种考试名目繁多,学习像沉重的大山,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他们没有品尝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真味。
过高的期望值与功利意识也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于是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标准时,便采取不正当的措施,有些孩子能够忍受,有些孩子干脆“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达不到要求,索性放弃追求。
有些家长的功利思想特别严重,一是虚荣心,如果邻居的孩子或者同学、同事的孩子比自己孩子成绩好,心理不平衡,便拼命要求孩子争气;二是成人化,强化孩子的大人意识,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思想来对待学习,什么搞好学习将来就能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等。事实上,这些功利思想的强化,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孩子们往往不仅不买帐,反而麻木不仁,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因为他们的心理并没有成熟到大人的地步,是不可能按照成人的思想来生活的,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7、动机缺失
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其中有两个层次的因素,浅层因素是无动机,即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机来启动学习,而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深层的因素则是负动机,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某些错误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负动机的反作用力非常大,她能持久而强劲地推动学生逃避学习,家长的苦口婆心软硬兼施和师的循循善诱,往往被反作用所抵消.
孩子不爱学习就是厌学吗?
当您的孩子对学习有抵触情绪,甚至逃避学习时,您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是抱怨、愤怒或指责吗?其实,这个时候孩子也是很无助的,作为孩子父母,需要学会用理智和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厌学的孩子,分析原因,发现孩子所处的困境,和孩子一起来克服困难。
在家庭教育及青少年教育的探索中,很多家长都会问一个很相似的问题——孩子的学习问题,而且比较突出的问题又是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那么,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呢?
其实许多孩子的学习过程就是痛苦的过程,根本没有乐趣,也谈不上什么享受。然而那些学习好的孩子,能在学习中常常体验到成就感,进而转换成学习的乐趣。您的孩子对学习有享受的感觉吗?如果有,祝贺您。如果没有,那么请多去肯定他、鼓励他吧。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特别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多与孩子交流,对孩子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及时的肯定或鼓励,对孩子的错误也不要一味地加以指责或抱怨,而应耐心地指导孩子如何摆脱其不良行为。
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是否常会有如下的疑问呢?
孩子认为是为了家长在学习;孩子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一提到学习就产生抵触情绪;孩子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却往往是事倍功半;孩子必须要家长不断提醒,成绩才会稍微有点起色。
其实,许多家长谈起自己的孩子都有类似看法,他们在家长或老师眼里就是不愿好好学习的孩子。
如果孩子认识到他好好学习并得到好成绩,而且还能换取爸妈心情的安慰,他就愿意用好好学习的方式给父母亲带来欢乐。所以,对于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不管多微小,父母都应表现出自豪、欣慰的情绪,使孩子感到他的努力是值得的,是应该更加努力的。
有一些心急的家长在看到孩子的成绩单后,总是拿隔壁邻居家的小孩和自己的孩子进行对比,甚至猛烈批评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受到打击。这样做,使孩子毫无努力学习后的快乐感和自豪感,严重时还会使孩子产生没有出路的想法,于是便会产生各种问题。其实这都是不应该出现的情况,作为自制力还比较差的孩子,有错误是难免的,可是作为成人的家长,若对有些问题采取不理智的行为,那就大错特错了。
作为家长,应该正确看待孩子们的学业成绩。目前,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很多家长作为孩子素质、道德、品质等的评价标准。他们谈起某某孩子成绩差,就会认为他在其他方面也不如人,是个差生。其实家长应该懂得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一个孩子,更不能简单地认为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成绩差。家长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同样的能力。一个孩子能很轻松地拿到成绩为A的评定,而另外一个孩子能得到C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就。所以,不要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死,一点点的进步家长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孩子不爱学习不一定是智力差所致。而主要是在非智力因素上面,比如家长对孩子学习态度不正确、对孩子的学习指导不当、孩子本身早年养成的不良学习态度和习惯都是原因。其中,家长对孩子学习态度不正确,包括对他们的期望过高、没有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只注重考试分数、过度关心或放任不管等方面。
孩子早年养成的不良学习态度和习惯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最大,因为这将直接关系他们后天的学习态度。一般而言,磨蹭、依赖、侥幸和缺乏毅力等都是不良的习惯,家长都应加以重视。
另外,孩子不爱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成绩不好,特别是在经历了连续几次失败后。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及兴趣。为此,家长首要的任务是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动机来源于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会有三种需要,包括兴趣、成就感及受到赞赏。当孩子具备甚至于获得满足需求后,就会对学习产生好感,然后逐渐爱上学习。面对不爱学习的孩子,最忌操之过急,诸如责骂、鞭打孩子等,以免弄巧成拙,增加孩子对学习的厌恶感。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时,总是先将孩子责备或打骂一顿,而并没找出孩子不爱学习的真正原因,没有帮助他们培养学习的兴趣,这正是教育的失败之处。家长应该不时地给予孩子鼓励、奖赏,通过赏罚分明的强化方式让孩子了解并改正他们的恶习。需要强调的是,遇上孩子学习不好、不爱学习时,家长不应只抓分数,而要抓意识,从根上找原因,针对孩子的问题设法解决。考试只是评估孩子的学习程度,即使不理想也不必过于紧张。
咨询费用标准
咨询方式选择: 1、面对面心理咨询。2、远程心理咨询,电话、QQ、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是为无法接受面对面心理咨询的需求者而设计的,可以帮助不便来访的需求者及时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
(1)、请拨打预约电话0411-83737873 (2)、远程咨询需先支付费用至中心帐户。我们会根据您的要求为您安排咨询的时间。 心理咨询师¥300元/小时;资深心理咨询师¥600元/小时;心理专家¥1000元/小时。 【大连市内出诊】费用的说明: 出诊费用在原咨询费用的基础上加收50%。 例如,原咨询费用为300元/小时,出诊费用加收50%即为45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