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学习问题(厌学、成绩下降、逃学、考试焦虑)
学习类问题占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大部分。
厌学:
(学习动力缺乏):这类学生的口头禅是“我真不知道学习有什么意思”,“我对英语烦透了”等等,他们对学习或某一学科极度的厌倦,认为它枯燥无味、没有乐趣可言。
考试焦虑:
许多学生诉说自己甚至在考试前些天就紧张心悸,考试过程中起初也很慌乱,但慢慢能平静下来,进入状态。这属于一种正常的兴奋性紧张,如果适度,可以促使学生发挥高水平。但有些学生考试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肌肉紧张、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思维混乱,导致考试失利,成绩远不如平日,这便是一种需要矫治的病态心理。
学习疲劳:
经常一捧起书本就头疼、恶心,心情烦躁,坐立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混乱,夜间常有失眠发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种问题多是由于过度紧张和疲劳状态造成的。
学习能力不足:
一部分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不善于倾听,作业速度慢,漏做作业,对知识的理解肤浅而片面,初高中学生会出现不适应初中、高中学习,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情感问题(早恋、性心理、恋爱困惑)
有关的资料表明,中国孩子的青春期正在不断地提前到来。随着营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状态的改变,青少年的性生理存在着越来越提前的趋势。据北京市的调查,北京男孩子的首次遗精年龄已经从60年代的平均16.6岁提前到90年代的13.7岁,女孩子的月经初潮从60年代的14.5岁提前到90年代的12.2岁。身体发育提前而性心理的成熟则存在着相对后延的趋势,这二者之间的冲突,带来了许多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比如青春期的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与此同时,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青少年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然而尽管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青春期逆反,不听话,离家出走
叛逆心理是指青少年为了维护自尊,表达自主意识,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或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青春期孩子的一个突出心理特点。
叛逆心理主要表现有:
(1)不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甚至会大声反驳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往往会坚持己见,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和独立意识。
(2)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对于父母提出的要求会不加思索的抵抗。
(3)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都是不合理的,应该修改甚至彻底废除。
(4)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会使他感到反感甚至厌烦,出现过激行为。
(5)对于那些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大加赞赏,嘲笑甚至讥讽那些成绩优秀或进步的同学。
(6)一旦决定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越是不让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反正就是和你“对着干”
情绪问题(自卑,焦虑,抑郁,空虚,孤独,挫折,无价值感)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7050名中学生的调查,“对同学忽冷忽热者”者占44.1%,“对老师时而亲近,时而疏远”者占35.8%,“做作业情绪忽高忽低”者占73%,“对学习的劲头时高时低”者占81.9%,“心情时好时坏”者占71.2%,“对父母时而亲热,时而冷淡”者占32.8%。这些数据,活生生地证明了当今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性。情绪的不稳定主要是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所造成的,父母的性格特征、养育方式、教师对待孩子的方式也会对孩子的情绪稳定性造成影响。
青少年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有:
(1)自卑:对自我的评价过低,多愁善感,常产生猜疑心理,行为畏缩,过分的自尊
(2)抑郁:情绪沮丧低落,否定、消极的看待自我,严重的自我贬低,不能专心于学习与工作,精神疲惫、出现身体症状
(3)焦虑:担心与恐惧,身体上的紧张不安感,逃避的行为方式
(4)空虚:缺乏对生活的追求和事业的热情,用低层次的物质刺激满足自己,经常性的有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
网络心理问题(网瘾、沉迷游戏)
网络社会中拥有着无限的新事物,而青少年天生就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拥有其他群体不具备的快速接收能力。互联网在青少年眼中是“万花筒”,充满无限的吸引力。
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心理包括尝试、猎奇、减压、娱乐、情感表达和伪装。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网络成瘾。表现为:
(1)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
(2)下网后会感觉不快,出现焦躁、烦躁、抑郁、多汗等生理症状;
(3)在个人现实生活中出现自闭症状,不与人交往,终日沉迷于迷幻、恍惚的状态中;
(4)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和情绪问题;
(5)不承认过度上网给自己的学习、生活造成了损害;
(6)易怒、冷漠,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会出现不由自主地用手敲打键盘的动作、滑动鼠标的动作,睡眠为昼夜颠倒。
按照上网的内容分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交际成瘾、网络色情成瘾、强迫信息收集成瘾、网络技术成瘾等。
人际关系问题(同学关系,与老师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及同学关系。
与父母的关系处理不当,从而引起青少年不良的心理反应,这一现象较为普遍。在孩子小的时候,亲子关系的矛盾关不突出。可是,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和父母的日渐年长,二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就显得愈来愈困难。尤其当孩子处于青春期而父母处于更年期之时,问题更为突出,部分孩子会产生压抑和抑郁,部分孩子则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
师生关系处理不当,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影响不言而喻。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随意贬低孩子价值的不良态度会使孩子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
与同学的交友和相处,可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质量。孩子们都希望在同学中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如果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品德问题。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关心集体、诚恳待人者,一般会有融洽的人际关系;自私、蛮横、孤傲、猜忌、心胸狭窄的人在集体生活中不会受人欢迎。此外,从小在封闭环境中长大的年轻人,也容易产生交往障碍。有的青年怕和人打招呼、怕与人目光接触,在集体场合不敢发言,与异性接触感到紧张等心态,与缺乏社交经验有关。这类问题可在心理咨询中得到指导和帮助。
环境适应问题(适应不良)
在人的一生中会有多次生活环境的变迁,每次环境改变都会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的过程。人的适应能力与生活经验有关,并受性格及智慧的影响。从小的生活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制约着适应能力的发展。
青少年正处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生理发展的基础上心理更是获得巨大的发展,并且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生活中能否快速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心理的发展和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环境适应问题最多的出现在新生(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入学阶段,新的学校环境、对校园生活的期望、学习方法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都是引发青少年适应不良的重要因素。因环境适应不良产生的心理问题常常使青少年的能力受到抵制,养成很多不良的行为和习惯,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交往能力受抵制等;除此之外,还会使生理功能发生障碍,如出现头痛、头昏、消化功能紊乱等,严重者会焦虑、失眠、头晕,无法继续学习、乃至试读、辍学或产生精神问题,严重地妨碍个人身心健康发展。
人格问题
人格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本质,也是各种精神症状和反映产生的基础。人格障碍是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它是以人格结构与人格特征偏离正常人为其特点。在目前的青少年人格障碍里,依赖型人格和分裂性人格较为多见。依赖型人格的突出的障碍是缺乏独立性,缺乏自立性,没有主见,遇到事情手足无措,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常处于被动的地位。一般情况下,依赖型人格开始于幼年时期,到青春期后表现得较为明显。孩子身上体现出这种人格特征主要是由于父母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而形成的。分裂型人格的特点是内向,孤僻胆怯,不爱与人交往,应变能力较差,社会适应能力不良,往往不能适应新环境。
青少年常见的人格缺陷包括:
(1)自卑:对自己不满、鄙视、否定,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处处觉得低人一等,无所作为。其原因:一是自我认识不足和过低的期望;二是内向性格;三是挫折的经历和不恰当的归因。
(2)懒惰: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乏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做事不主动。处于懒惰状态的青少年也常以此感到内疚、自责、后悔,但又觉得无力自拔。其原因:一是依赖性强;二是缺少上进心;三是家庭关系的影响,比如家长的溺爱。
(3)怯懦:缺乏勇气和信心,害怕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挫折,不敢承担任务。不敢与人讲话,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甚至不敢向老师提问题。其原因:一是不良的家庭教育,过分保护或粗暴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二是缺乏实践锻炼,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
(4)嫉妒: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在他人比自己占优势之后,试图削弱或排挤对方的一种带有攻击性的消极人格品质。其成因:一是缺乏自信,二是心胸狭隘。
(5)抑郁:感到无力就会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责等情绪体验。其成因:一是由于意外伤害或某种原因使挫折感增强,形成抑郁反应;二是长期努力得不到补偿的失望,或几经挫折,屡遭磨难。
(6)急躁:由内在冲突所引起的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或人格特质,碰到不称心的事情马上激动不安;做事缺乏充分准备就盲目行动,急于达到目的。其成因:一是社会变革对原有结构、制度的冲击太大;二是个人之间的攀比;三是当今的网络虚拟生活等,都在无形之中助长了急躁情绪。
(7)猜疑: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对人对事敏感多疑,自我封闭。其成因:一是封闭性的思维方式;二是对环境、对他人、对自己缺乏信任;三是对交往挫折的自我防卫。
(8)焦虑:主观上的不安感,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被焦虑困扰的青少年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思维受阴,行动不灵活,身体不舒服等症状。学生的焦虑主要集中在考试和人际关系方面。其成因:一是人格特征;二是认知评价;三是知识准备和应试技能;四是家庭教育。
(9)自我为中心:想问题、做事情,从“我”出发,不能设身处地进行客观思考,盛气凌人,不允许别人批评。总认为对的是自己,错的是别人。其成因:一是人格特征;二是家庭教育;三是学校教育;四是认知评价。
择业与就业问题(职业规划)
良好的择业心理是求职成功的关键因素。青少年在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误区有:
(1)对现状不满意,认为选择的自由度越大越好,理想的期待一种无拘无束的选择空间。
(2)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首先问及的是单位的效益如何,待遇如何,住房能否落实,奖金是否同,面对自己的发展前景不加考虑,也不思考自己如何努力做好工人和。在择业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的趋势,让用人单位反感,使得一些学生虽各方面条件不错,却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3)认为求职就是靠关系。一些家长从学生一入学便将其置于自己的关系网中,直到就业。这部分学生从上学到就业,都因为有了“关系”而高枕无忧、自命不凡。因此,他们认为,择业的竞争不是求者素质的竞争,而是关系的竞争。一进,不是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努力上,而是找关系、托门子、递箱子,甚至不惜代价,重礼相送。甚至有的还认为,不靠关系就办不成,学生择业竞争实质是家长实力的竞争等等。
(4)强求心理平衡。评价自己的价值是否能得到承认的最常见的办法是通过互相攀比,比周围的同学哪个选择了知名度高、效益好的单位,哪个同学去了大城市或高层次的部门。选择时总抱有一个念头就是“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不能不如别人”。尤其是学习稍好一点的同学更是如此,于是选择中,攀比嫉妒、强求心理平衡,总是把比别人强作为标准,结果,不从实际出发,延误了时机。
(5)盲目的从众心理。追求社会上受追捧的职业,不管它们是否适合自己,是否与自己的专业相关,都竭力去争取。这样的付出,往往只能获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心理疾病(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抑郁性神经症等)
(1)神经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等。主要来源于学习负担过重,负性情绪积压太深以及人格因素。
(2)心身障碍:神经性厌食,紧张性头痛。
导致孩子厌学的心理原因
厌学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而外在环境(社会,学校、家庭等)的不良影响也起着消极的推动作用。
下面主要从学生心理方面进行具体剖析:
1、学习无望。
对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奋斗,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进取心,促使他们对此作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底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也有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长期被老师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我们有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常常违背教育规律,初一新生入学就分快慢班,将学生过早地分成等级。学生心理本来就不成熟,这样做无形中伤害了他们稚嫩的心灵。分在慢班的学生,往往自认为是三等公民,低人一等,在学校生活中抬不起头来,许多学生便慢慢泯灭了自尊。失助感与失尊感均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数次的训练、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2、学习没有付出一定的心智努力,因而造成厌学心理。
在学校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学生在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指导下,通过系统学习各学科知识来掌握前人认识的成果,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这种把前人经验转化为个人知识的内化过程,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因而需要较大心智努力。科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括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知识的理解、巩固与保持离不开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及想象等心理活动,而人的知识性又依赖于人的情感、意志、兴趣及需要等动机因素。凡是需要心智努力的事,都伴随着一定的精神紧张,也就容易产生心理疲倦感。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某些因素造成厌学心理。
3、情感饥渴。
有些学生由于家庭变故,父母离异,情感孤独,缺乏温暖,于是便常常寻求情感补偿,而学习本是辛苦的事,是很难起到情感补偿作用的,因而他们往往广交朋友,追求刺激,以从其它渠道获得心理满足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这同样易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这些学生广交朋友,常常不辨良莠,哥儿们义气十足,容易受不良因素诱惑,导致厌学甚至辍学。追求情感平衡,是人的正常心理,但是把握不当,则容易出现偏差,发生不良行为,产生不良后果。
4、兴趣转移。
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因素,她能引人注意,调动人的好奇心,促使人喜爱从事某项活动。而人的兴趣又易于产生干扰,导致转移。思想成熟的人自控能力强,能自觉地排除干扰,保持兴趣的持久稳定。而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动摇性,只要干扰因素强烈,就会发生转移。厌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将兴趣由学习转移到其它事情上去了。从兴趣转移的对象来看,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上网,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而那些黄色书刊影像则更毒害学生,使他们轻者精神萎靡不振,重者打架斗殴,违法乱纪。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
5、恨屋及乌。
爱屋及乌的心理较常见,恨屋及乌的心理也存在。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亲其师,信其道”的积极情感迁移,也有“恨其师,厌其道”的消极情感迁移。由于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某些失误或不足,造成部分学生对他们产生反感,并可能由此而影响学科的教学。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对某位教师不满,往往对他讲课也不感兴趣,严重的对该学科也不感兴趣。学生的情感容易延伸与发散,不善于控制与收缩,其结果常常运用惩罚自己(不学习该学科或者故意不学好)的手段来反抗教师。
6、物极必反。
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如此。过重的学业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导致厌倦而厌学。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社会与家庭将负担交给学校,学校将压力付给教师,而教师则将负担转嫁给学生,于是便产生了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拼命延长课时,加班加点,学生从早学到晚,双休日也不得休息。此外,各种资料五花八门,各种考试名目繁多,学习像沉重的大山,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他们没有品尝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真味。
过高的期望值与功利意识也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于是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标准时,便采取不正当的措施,有些孩子能够忍受,有些孩子干脆“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达不到要求,索性放弃追求。
有些家长的功利思想特别严重,一是虚荣心,如果邻居的孩子或者同学、同事的孩子比自己孩子成绩好,心理不平衡,便拼命要求孩子争气;二是成人化,强化孩子的大人意识,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思想来对待学习,什么搞好学习将来就能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等。事实上,这些功利思想的强化,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孩子们往往不仅不买帐,反而麻木不仁,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因为他们的心理并没有成熟到大人的地步,是不可能按照成人的思想来生活的,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7、动机缺失
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其中有两个层次的因素,浅层因素是无动机,即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机来启动学习,而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深层的因素则是负动机,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某些错误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负动机的反作用力非常大,她能持久而强劲地推动学生逃避学习,家长的苦口婆心软硬兼施和师的循循善诱,往往被反作用所抵消.
孩子不爱学习就是厌学吗?
当您的孩子对学习有抵触情绪,甚至逃避学习时,您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是抱怨、愤怒或指责吗?其实,这个时候孩子也是很无助的,作为孩子父母,需要学会用理智和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厌学的孩子,分析原因,发现孩子所处的困境,和孩子一起来克服困难。
在家庭教育及青少年教育的探索中,很多家长都会问一个很相似的问题——孩子的学习问题,而且比较突出的问题又是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那么,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呢?
其实许多孩子的学习过程就是痛苦的过程,根本没有乐趣,也谈不上什么享受。然而那些学习好的孩子,能在学习中常常体验到成就感,进而转换成学习的乐趣。您的孩子对学习有享受的感觉吗?如果有,祝贺您。如果没有,那么请多去肯定他、鼓励他吧。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特别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多与孩子交流,对孩子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及时的肯定或鼓励,对孩子的错误也不要一味地加以指责或抱怨,而应耐心地指导孩子如何摆脱其不良行为。
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是否常会有如下的疑问呢?
孩子认为是为了家长在学习;孩子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一提到学习就产生抵触情绪;孩子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却往往是事倍功半;孩子必须要家长不断提醒,成绩才会稍微有点起色。
其实,许多家长谈起自己的孩子都有类似看法,他们在家长或老师眼里就是不愿好好学习的孩子。
如果孩子认识到他好好学习并得到好成绩,而且还能换取爸妈心情的安慰,他就愿意用好好学习的方式给父母亲带来欢乐。所以,对于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不管多微小,父母都应表现出自豪、欣慰的情绪,使孩子感到他的努力是值得的,是应该更加努力的。
有一些心急的家长在看到孩子的成绩单后,总是拿隔壁邻居家的小孩和自己的孩子进行对比,甚至猛烈批评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受到打击。这样做,使孩子毫无努力学习后的快乐感和自豪感,严重时还会使孩子产生没有出路的想法,于是便会产生各种问题。其实这都是不应该出现的情况,作为自制力还比较差的孩子,有错误是难免的,可是作为成人的家长,若对有些问题采取不理智的行为,那就大错特错了。
作为家长,应该正确看待孩子们的学业成绩。目前,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很多家长作为孩子素质、道德、品质等的评价标准。他们谈起某某孩子成绩差,就会认为他在其他方面也不如人,是个差生。其实家长应该懂得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一个孩子,更不能简单地认为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成绩差。家长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同样的能力。一个孩子能很轻松地拿到成绩为A的评定,而另外一个孩子能得到C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就。所以,不要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死,一点点的进步家长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孩子不爱学习不一定是智力差所致。而主要是在非智力因素上面,比如家长对孩子学习态度不正确、对孩子的学习指导不当、孩子本身早年养成的不良学习态度和习惯都是原因。其中,家长对孩子学习态度不正确,包括对他们的期望过高、没有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只注重考试分数、过度关心或放任不管等方面。
孩子早年养成的不良学习态度和习惯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最大,因为这将直接关系他们后天的学习态度。一般而言,磨蹭、依赖、侥幸和缺乏毅力等都是不良的习惯,家长都应加以重视。
另外,孩子不爱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成绩不好,特别是在经历了连续几次失败后。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及兴趣。为此,家长首要的任务是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动机来源于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会有三种需要,包括兴趣、成就感及受到赞赏。当孩子具备甚至于获得满足需求后,就会对学习产生好感,然后逐渐爱上学习。面对不爱学习的孩子,最忌操之过急,诸如责骂、鞭打孩子等,以免弄巧成拙,增加孩子对学习的厌恶感。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时,总是先将孩子责备或打骂一顿,而并没找出孩子不爱学习的真正原因,没有帮助他们培养学习的兴趣,这正是教育的失败之处。家长应该不时地给予孩子鼓励、奖赏,通过赏罚分明的强化方式让孩子了解并改正他们的恶习。需要强调的是,遇上孩子学习不好、不爱学习时,家长不应只抓分数,而要抓意识,从根上找原因,针对孩子的问题设法解决。考试只是评估孩子的学习程度,即使不理想也不必过于紧张。
咨询费用标准
咨询方式选择: 1、面对面心理咨询。2、远程心理咨询,电话、QQ、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是为无法接受面对面心理咨询的需求者而设计的,可以帮助不便来访的需求者及时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
(1)、请拨打预约电话0411-83737873 (2)、远程咨询需先支付费用至中心帐户。我们会根据您的要求为您安排咨询的时间。 心理咨询师¥300元/小时;资深心理咨询师¥600元/小时;心理专家¥1000元/小时。 【大连市内出诊】费用的说明: 出诊费用在原咨询费用的基础上加收50%。 例如,原咨询费用为300元/小时,出诊费用加收50%即为45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