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
青少年的情绪管理与发展
青少年情绪的发展
情绪内在表现的发展
1. 情绪波动明显
青少年很容易产生某种情绪,而且情绪一旦产生,其强度就可能比儿童或成人大得多,具体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青少年会因一时成功,欣喜若狂、激动不已,又会因一点挫折,垂头丧气、懊恼不已,表现为情绪在两极间的明显跌宕。
二是青少年还常出现似乎莫明其妙的情绪波动、交替。
造成青少年情绪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个体进入青少年期后,影响情绪的各种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大量出现,如学习成绩、交往情况、与父母关系、发育带来的身体变化等。其二,青少年期是充满各种矛盾的时期,生物、社会和心理上发展的不平衡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常在青少年内心得以体验。而青少年的辩证思维发展水平不高,对待矛盾易产生偏激,因而引起情绪上的两极反应。
2. 情绪心境化
心境(mood)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情绪状态。青少年,尤其是进入青年早期的高中生,会出现情绪反应时间明显延长的情况。这种延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延缓作出情绪反应,二是延长情绪反应过程,从而出现情绪反应心境化的趋势。
3. 自尊感体验深刻
自尊感(se1f—esteem)是与人们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情感。它在儿童生活早期就已展露,只是随着个体进人青少年期,主体我和客体我一分为二,青少年不仅能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还能把做出这些行为的自我作为客观对象加以分析确定,从而引发自我体验。青少年仿佛第一次发现了自己,开始认识自己并主动塑造自己。心理学家因此把青少年时期称为“第二次诞生”。青少年的自尊感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其一,青少年自尊感强烈。
其次,青少年的自尊感往往过分敏感。有的青少年会为一件小事争得脸红耳赤,有的则为此闷闷不乐或耿耿于怀,还有的甚至发生殴斗,不惜诉诸武力。
第三,青少年自尊感稳定性差,极易波动。
情绪外在表现的发展
情绪的内心体验和外在表现都是情绪现象的有机成分,二者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但由于青少年期的特点,导致情绪的表现具有不一般的特点。而且,由于情绪显露于外,使得情绪具有了社会功能,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
1.情绪文饰现象增多
情绪文饰现象是指个体内部的情绪体验被外部的情绪表现所掩饰,出现表里不一致的情绪现象。
情绪文饰现象是个体从儿童向成人过渡过程中,情绪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表现。造成文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青少年社会意识和自我意识发展的结果,使他们既注意到自己情绪在特定社会情境中表达的适当性,以保持自己在他人心目中良好的形象,又逐渐具有了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强烈的情绪反应得到一定的调节。
2.表情更加成熟
表情(expression)是各种情绪体验的外在表露,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声调表情。作为情绪特有的外部表现形式,表情具有独特而重要的社会交往功能。
社会问题之一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影响
青少年学生主观报告的互联网对于他们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和生活规律上。如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睡眠和饮食不规律等。网络成瘾学生报告所受到的消极影响远大于非成瘾学生。另一方面,网络成瘾和非成瘾学生都认为网络在改善他们和同学、朋友的关系上有积极作用。学生们认为网络给了他们方便的机会结识新人,更便捷地与老友联系,给了他们许多共同的话题。互动性的网络代替了此前学生们相当一部分花在电视和收音机上的时间。
(一)互联网对认知过程的影响
心理学家对计算机游戏对青少年认知过程影响进行研究。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个人角色扮演游戏往往是在一个视觉化的环境中,要求玩家对一系列信息符号进行解码,尽快做出决定完成任务。研究者发现经常玩电脑和网络游戏的孩子在空间表征、视觉注意等方面有所加强,但这取决于孩子们玩的是哪一种游戏。但没有证据支持网络游戏对于青少年发展长期的认知技能有促进作用。
(二)互联网与学校学生学习
互联网上所建构的社会认知环境包括了一系列的挑战。为在学校和家庭中使用互联网,可以加强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动机。并有助于促进ADHD儿童和其他有学习障碍儿童的学习活动。但是,后来的研究并没有证明这一结果的显著性,只显示有轻微的正相关。有人认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发展学生的探索性学习能力、问题解决技能、思考策略、记忆、想象和团体精神。
(三)互联网和青少年社会性发展
青少年所面临的两项主要的应激和发展性任务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建立亲密关系。在线关系提供了匿名交往的可能,使青少年可以避免面对面交往时容易产生的焦虑。他们可以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不怕别人批评其外表、容貌和个人怪癖,也可以避免性别和种族歧视。网上聊天与发送电子邮件正在成为人们认识新朋友的一种非常平常的方式。对青少年来说,网络的使用是他们适应和应对其所面临的巨大的发展性应激的方法。但是,如果在线交往替代了现实世界中的关系,则可能会导致低质量的关系,降低青少年的社会能力,使他们在面对现实世界的关系时更加缺少准备。互联网成瘾者比非互联网成瘾者更有可能使用互联网遇见新人、进行社会试验(social experiment),相应地,他们面对面(face to face)的社会交往行为就会减少。缺乏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仅有线上交流的社会经验)和缺乏统一性的构成(网上的匿名身份)是阻碍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两个主要缺点。
(四)对情绪、性格的影响
根据卡内基梅隆大学对过度使用互联网的人的研究以及匹兹堡大学的研究,网络成瘾者往往具有下列人格特点:喜欢独处、敏感、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等。研究者发现过多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的增加,并会导致社会卷入的减少与心理幸福感降低。他们也发现青少年多度上网交友将导致社会孤立(socialisolation)和社会焦虑(social anxiety)。但另一方面还有人发现,感知到的愉快感(perceived enjoyment)与互联网的使用频率之间是正相关。也有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可能让用户感觉到安慰和满足。
(五)脱抑制化(disinhibition)的网络心理网络具有书面语言,匿名性,多对多,即时性,范围广,自由度高等特点,可充分发挥用户的主观能动性。网上交流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从而使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吸引力。网络的这些特性综合起来突出的表现为网络的“去抑制性”,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基于个体的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而形成的行为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或不符存在,从而人们的网上行为表现出一种解除抑制的特点,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存在巨大差别。研究显示,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脱抑制化”程度要远高于非网络成瘾者。
社会问题之二 ——父母离异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及对教育者的建议
(一)父母离异对青少年自尊心的发展产生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调查中,父母离异青少年自尊心的发展水平显著地低于正常组的青少年。并且父母离异的初中学生自尊心的发展水平显著地低于正常组的初中学生。而父母离异的高中学生自尊心的发展水平与正常组的高中学生自尊心的发展水平不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初中阶段是儿童自尊心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正常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父母离异的学生一直到了高中阶段,其自尊心才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说明,父母离异学生自尊心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迟缓现象,并且将涉及到他们的品德、人格和其他行为。
(二)父母离异对不同性别的青少年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有差异的。父母离异儿童自信心发展的研究结果表明,男生和女生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简单地说父母离异对男性青少年自尊心的发展造成的危害尤为严重。学者曾经研究了父母离异对儿童性格发展所产生的性别差异,他的研究表明,父母离异的男孩攻击性强,女孩则表现得更为焦虑和苦恼。父母离异对青少年心理所带来的性别差异,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父母离异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是个系统工程,教育者应该各负其责。 首先,父母应该继续承担子女的教育责任和义务。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并不能因为夫妻的离异而中断,更不能因为夫妻的离异而放弃对子女的教育。我们应该大力宣传,使家庭离异的父母了解父母离异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孩子适应父母离异或父母再婚的家庭环境,完成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职责和义务。
其次,学校教育应该重视父母离异这个处境不利的特殊群体。目前,我国的离婚率仍呈上升趋势,父母离异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每个班级里都有父母离异的学生一所学校少则几个,多刚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学业表现、语言行为明显地有别于正常儿童。学校应该根据父母离异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举办学术讲座和个别咨询,使他们既不因父母离异而自卑,也不因家庭环境的变化而淡漠,正确对待父母的离异和离婚。在学校中,尤其是要发挥教师的作用,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多给父母离异学生一份关心和爱护,使他们在经历父母离异的打击的时候仍能感受到人问的真情,尽快摆脱父母离异所带来的不良情绪,做到自尊、自爱和自信。使他们的心理和正常学生一样,得到应有的发展。
再次。父母离异儿童的养育者。应该了解父母离异给儿童心理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既不能因孩子的亲生父母不在身边而弱爱,也不能因孩子被亲生父母所抛弃丽放任不管。在父母离异后,儿童的情绪出现波动,心理发展受到影响都是正常的,关健是养育者应该帮助父母离异的弦子及时摆脱父母离异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导致孩子厌学的心理原因
厌学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而外在环境(社会,学校、家庭等)的不良影响也起着消极的推动作用。
下面主要从学生心理方面进行具体剖析:
1、学习无望。
对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奋斗,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进取心,促使他们对此作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底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也有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长期被老师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我们有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常常违背教育规律,初一新生入学就分快慢班,将学生过早地分成等级。学生心理本来就不成熟,这样做无形中伤害了他们稚嫩的心灵。分在慢班的学生,往往自认为是三等公民,低人一等,在学校生活中抬不起头来,许多学生便慢慢泯灭了自尊。失助感与失尊感均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数次的训练、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2、学习没有付出一定的心智努力,因而造成厌学心理。
在学校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学生在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指导下,通过系统学习各学科知识来掌握前人认识的成果,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这种把前人经验转化为个人知识的内化过程,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因而需要较大心智努力。科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括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知识的理解、巩固与保持离不开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及想象等心理活动,而人的知识性又依赖于人的情感、意志、兴趣及需要等动机因素。凡是需要心智努力的事,都伴随着一定的精神紧张,也就容易产生心理疲倦感。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某些因素造成厌学心理。
3、情感饥渴。
有些学生由于家庭变故,父母离异,情感孤独,缺乏温暖,于是便常常寻求情感补偿,而学习本是辛苦的事,是很难起到情感补偿作用的,因而他们往往广交朋友,追求刺激,以从其它渠道获得心理满足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这同样易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这些学生广交朋友,常常不辨良莠,哥儿们义气十足,容易受不良因素诱惑,导致厌学甚至辍学。追求情感平衡,是人的正常心理,但是把握不当,则容易出现偏差,发生不良行为,产生不良后果。
4、兴趣转移。
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因素,她能引人注意,调动人的好奇心,促使人喜爱从事某项活动。而人的兴趣又易于产生干扰,导致转移。思想成熟的人自控能力强,能自觉地排除干扰,保持兴趣的持久稳定。而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动摇性,只要干扰因素强烈,就会发生转移。厌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将兴趣由学习转移到其它事情上去了。从兴趣转移的对象来看,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上网,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而那些黄色书刊影像则更毒害学生,使他们轻者精神萎靡不振,重者打架斗殴,违法乱纪。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
5、恨屋及乌。
爱屋及乌的心理较常见,恨屋及乌的心理也存在。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亲其师,信其道”的积极情感迁移,也有“恨其师,厌其道”的消极情感迁移。由于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某些失误或不足,造成部分学生对他们产生反感,并可能由此而影响学科的教学。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对某位教师不满,往往对他讲课也不感兴趣,严重的对该学科也不感兴趣。学生的情感容易延伸与发散,不善于控制与收缩,其结果常常运用惩罚自己(不学习该学科或者故意不学好)的手段来反抗教师。
6、物极必反。
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如此。过重的学业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导致厌倦而厌学。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社会与家庭将负担交给学校,学校将压力付给教师,而教师则将负担转嫁给学生,于是便产生了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拼命延长课时,加班加点,学生从早学到晚,双休日也不得休息。此外,各种资料五花八门,各种考试名目繁多,学习像沉重的大山,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他们没有品尝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真味。
过高的期望值与功利意识也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于是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标准时,便采取不正当的措施,有些孩子能够忍受,有些孩子干脆“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达不到要求,索性放弃追求。
有些家长的功利思想特别严重,一是虚荣心,如果邻居的孩子或者同学、同事的孩子比自己孩子成绩好,心理不平衡,便拼命要求孩子争气;二是成人化,强化孩子的大人意识,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思想来对待学习,什么搞好学习将来就能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等。事实上,这些功利思想的强化,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孩子们往往不仅不买帐,反而麻木不仁,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因为他们的心理并没有成熟到大人的地步,是不可能按照成人的思想来生活的,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7、动机缺失
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其中有两个层次的因素,浅层因素是无动机,即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机来启动学习,而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深层的因素则是负动机,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某些错误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负动机的反作用力非常大,她能持久而强劲地推动学生逃避学习,家长的苦口婆心软硬兼施和师的循循善诱,往往被反作用所抵消.
孩子不爱学习就是厌学吗?
当您的孩子对学习有抵触情绪,甚至逃避学习时,您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是抱怨、愤怒或指责吗?其实,这个时候孩子也是很无助的,作为孩子父母,需要学会用理智和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厌学的孩子,分析原因,发现孩子所处的困境,和孩子一起来克服困难。
在家庭教育及青少年教育的探索中,很多家长都会问一个很相似的问题——孩子的学习问题,而且比较突出的问题又是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那么,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呢?
其实许多孩子的学习过程就是痛苦的过程,根本没有乐趣,也谈不上什么享受。然而那些学习好的孩子,能在学习中常常体验到成就感,进而转换成学习的乐趣。您的孩子对学习有享受的感觉吗?如果有,祝贺您。如果没有,那么请多去肯定他、鼓励他吧。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特别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多与孩子交流,对孩子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及时的肯定或鼓励,对孩子的错误也不要一味地加以指责或抱怨,而应耐心地指导孩子如何摆脱其不良行为。
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是否常会有如下的疑问呢?
孩子认为是为了家长在学习;孩子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一提到学习就产生抵触情绪;孩子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却往往是事倍功半;孩子必须要家长不断提醒,成绩才会稍微有点起色。
其实,许多家长谈起自己的孩子都有类似看法,他们在家长或老师眼里就是不愿好好学习的孩子。
如果孩子认识到他好好学习并得到好成绩,而且还能换取爸妈心情的安慰,他就愿意用好好学习的方式给父母亲带来欢乐。所以,对于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不管多微小,父母都应表现出自豪、欣慰的情绪,使孩子感到他的努力是值得的,是应该更加努力的。
有一些心急的家长在看到孩子的成绩单后,总是拿隔壁邻居家的小孩和自己的孩子进行对比,甚至猛烈批评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受到打击。这样做,使孩子毫无努力学习后的快乐感和自豪感,严重时还会使孩子产生没有出路的想法,于是便会产生各种问题。其实这都是不应该出现的情况,作为自制力还比较差的孩子,有错误是难免的,可是作为成人的家长,若对有些问题采取不理智的行为,那就大错特错了。
作为家长,应该正确看待孩子们的学业成绩。目前,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很多家长作为孩子素质、道德、品质等的评价标准。他们谈起某某孩子成绩差,就会认为他在其他方面也不如人,是个差生。其实家长应该懂得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一个孩子,更不能简单地认为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成绩差。家长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同样的能力。一个孩子能很轻松地拿到成绩为A的评定,而另外一个孩子能得到C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就。所以,不要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死,一点点的进步家长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孩子不爱学习不一定是智力差所致。而主要是在非智力因素上面,比如家长对孩子学习态度不正确、对孩子的学习指导不当、孩子本身早年养成的不良学习态度和习惯都是原因。其中,家长对孩子学习态度不正确,包括对他们的期望过高、没有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只注重考试分数、过度关心或放任不管等方面。
孩子早年养成的不良学习态度和习惯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最大,因为这将直接关系他们后天的学习态度。一般而言,磨蹭、依赖、侥幸和缺乏毅力等都是不良的习惯,家长都应加以重视。
另外,孩子不爱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成绩不好,特别是在经历了连续几次失败后。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及兴趣。为此,家长首要的任务是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动机来源于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会有三种需要,包括兴趣、成就感及受到赞赏。当孩子具备甚至于获得满足需求后,就会对学习产生好感,然后逐渐爱上学习。面对不爱学习的孩子,最忌操之过急,诸如责骂、鞭打孩子等,以免弄巧成拙,增加孩子对学习的厌恶感。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时,总是先将孩子责备或打骂一顿,而并没找出孩子不爱学习的真正原因,没有帮助他们培养学习的兴趣,这正是教育的失败之处。家长应该不时地给予孩子鼓励、奖赏,通过赏罚分明的强化方式让孩子了解并改正他们的恶习。需要强调的是,遇上孩子学习不好、不爱学习时,家长不应只抓分数,而要抓意识,从根上找原因,针对孩子的问题设法解决。考试只是评估孩子的学习程度,即使不理想也不必过于紧张。
咨询费用标准
咨询方式选择: 1、面对面心理咨询。2、远程心理咨询,电话、QQ、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是为无法接受面对面心理咨询的需求者而设计的,可以帮助不便来访的需求者及时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
(1)、请拨打预约电话0411-83737873 (2)、远程咨询需先支付费用至中心帐户。我们会根据您的要求为您安排咨询的时间。 心理咨询师¥300元/小时;资深心理咨询师¥600元/小时;心理专家¥1000元/小时。 【大连市内出诊】费用的说明: 出诊费用在原咨询费用的基础上加收50%。 例如,原咨询费用为300元/小时,出诊费用加收50%即为45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