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
幸福家庭各有门道
家是港湾,更是一个人体验幸福的重要源泉。近日,美国《健康》杂志邀请威斯康辛大学医学与公共健康学院精神学教授玛西亚·斯莱特里,以及纽约蒙特菲尔医疗中心精神培训科心理学博士西蒙·雷戈等专家,共同探讨了收获家庭幸福的诀窍。
全球人都在研究幸福
关于幸福的研究,古往今来,层出不穷。比如过去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生活富裕的皇帝,整日愁苦,于是他让随从去寻找国家里最快乐的人,并把他的衬衣带回来。随从最终找到一个每天都开开心心、无忧无虑跳舞的人,可他却穷到没有衬衣。
单靠物质上的满足,似乎不能让人觉得幸福。美国人霍华德·金森一项相隔20年的调查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1988年,霍华德针对5000多人进行随机调查,发现仅有121人觉得自己幸福,他们主要分为两类,即淡泊宁静的平凡人和功成名就的杰出者。2009年,霍华德再次联系这121人,发现当初的平凡者在经历各种变故后,仍然认为自己幸福;而当初的杰出者却大部分没有了当年的感受。他总结说,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作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幸福课讲师,泰勒·本·沙哈尔博士认定的幸福更加具体。在他看来,健康是幸福,坚持锻炼能带来幸福,学会感恩让人收获幸福,和家人、亲朋相处更是幸福的重要来源。
2013年7月,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临床心理学家托德·卡什丹博士直接提出了一个“幸福感计算公式”,即幸福取决于6大要素:活在当下、有好奇心、做喜欢的事、把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身体健康。
相比较金钱等外在因素,婚姻家庭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认可。德国社会经济学家调查发现,人通常在结婚后变得更幸福快乐。在打算结婚的两三年前,人们就会觉得比以前更幸福。英国诺丁汉大学社会与社会规则教授斯蒂芬·约瑟夫认为,“当家庭关系满足了人们的归属感,我们就会感到自己成功了。”
不幸福感从哪儿来
2014年5月,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共同发布了《中国家庭幸福发展指数研究》。报告称,在接受调查的9604个样本中,只有36%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幸福。
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中国积极心理学运动倡导者彭凯平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发展与幸福感的提升确实形成了“幸福悖论”,但这有深层次的心理学原因。英国莱斯特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分析认为,现代中国人幸福感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爱向上比较。比职位、比房子……一味地向上比较,让很多人心里只剩欲望,少了幸福。
没有精神目标。在满足温饱以后,一些人除了赚钱,似乎已经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信念的缺乏导致幸福感打折。
不善于发现阳光面。生活中有阴影,也有阳光。如果不善于发现美好,那么生活就会变得毫无阳光。
缺少奉献精神。如果想的总是“我能得到什么”和“值不值得”,就会生活得很累。
不知足。人人都懂知足常乐,但能做到的人越来越少。房子要住得更大,钱要赚的更多,永不知足,就永难满足。
压力大,太焦虑。子女要养育、老人要照顾、工作不能扔、房贷压力大。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让人们无从感受到幸福。
家庭不幸福,身心受伤
关注幸福,研究幸福,是因为人们有追求幸福的需要和必要。刊登在《一般精神病学汇刊》上的一则研究指出,身处不幸福的婚姻家庭中,人们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不仅会危害到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也会产生巨大的伤害。
焦虑加大中风风险。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系的研究发现,焦虑会增加人们中风的风险。与焦虑感最轻的人相比,焦虑感最强的人患中风的风险会高出33%。美国杜克大学的精神病和行为科学家的另一项研究显示,容易焦虑的人,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比他人高出38%。
婚姻不幸福,影响血管健康。美国纽约大学兰贡医学中心研究人员针对350万人的研究发现,与单身者相比,已婚男性和女性出现各类血管疾病的几率均降低了5%,而鳏寡者罹患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3%,离婚者患血管疾病的风险则增加5%。
父母争吵,伤孩子大脑。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心理学家尼古拉斯·瓦尔什博士及其同事,对58名17~19岁志愿参试者的大脑活动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1岁前经历过轻度至中度家庭问题的孩子,其小脑部分相对较小。这可能会导致孩子成年后患精神疾病的几率大大增加。
夫妻关系不和会减寿。美国杨百翰大学一项针对1700名、婚龄在20年以上的夫妇进行跟踪研究发现,不幸的婚姻会导致抑郁、吸烟和失眠等问题,还会给双方带来巨大的压力,使血压上升,免疫力降低。反之,不经常争吵的夫妻会更长寿。
家庭幸福的诀窍
玛西亚·斯莱特里教授和西蒙·雷戈博士都认为,家庭幸福的密码源于生活细节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的融洽相处。
共进晚餐。家人需要交流,晚餐时间就是个不错的选择。美国密歇根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证明,经常一起共同进餐的家庭,不仅氛围更温馨积极,且家人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的几率也会明显下降。不仅如此,在家里共进晚餐能够更好地保证健康饮食,有助于身体健康。
让家里多点欢乐。讲笑话、看喜剧电影,跟家人一起自找乐子。研究发现,大笑能提升情绪,增强免疫系统,有益心脏健康。讲讲笑话还能让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一起做好事。幸福的家庭有一颗爱心,懂得去关心和同情。捐出衣物给急缺的人,到孤儿院看望无家可归的孩子,去养老院陪陪寂寞的老人,这些都会让你感到快乐。与家里人一起做好事,还能强化亲人间的联系纽带。
相互感谢。家人之间也应该常说谢谢,亲子之间、夫妻之间都应如此。比如,孩子在没有被要求时,主动清理了餐桌;丈夫主动帮妻子将挂在外面的衣服收进屋,所有类似的小事都值得被称赞,被感谢。这能让家人发现各自的优点,关系更融洽。
按时睡觉。休息得好,人就会变得更易相处。规律起居,按时上床睡觉能够保证足够的睡眠。此外,一个好的起居习惯也有利于远离肥胖,保持身体健康,这是获得幸福的基础之一。
每周运动。运动可以减轻压力,缓解焦虑,特别是群体活动,不仅锻炼了体力和脑力,还可以让人学会相互配合,使交流理解能力增强。
分摊家务。每个家庭都要面对各种繁杂的家务,家人共同分担可以使这种压力倍减,进而提升幸福感。可以在门上贴一张每个人负责的工作清单,孩子可以负责喂宠物,擦桌子,扔垃圾等,大人则分头张罗做饭洗衣等“大事”。人人都为家庭付出,才会自发地珍惜所得。
隔代多相处。要让祖孙两代有足够的时间相处。一项刊登在《家庭心理期刊》上的研究发现,小时候与祖辈相处较多的人,更少出现情绪障碍,社交能力也比那些不常与老人接触的人强。所以,在有可能的时候,尽量抽出时间带孩子去看望老人,或将老人接至家中一起生活一段日子。
善用科技,加强联系。利用网络,我们可以更方便地与身在异地的老人联系。比如借用电子邮件、短信息、网络视频等方式,可以让相隔两地的家人分享快乐,相互鼓励,无形中缩短了空间上的距离。
在家里,减少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科技虽好,沉浸其中却会使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变淡漠。请关掉电子设备,给面对面交流留出更多时间。。
家庭挫折教育,建立健全心理
孩子不能面对挫折,表现为稍遇困难就退却,甚至发脾气,通过一些破坏行为“发泄”怨气。
心理探秘:原因
1、生性懦弱。这类孩子在遭受挫折时,由于经验有限,意志薄弱,往往容易产生焦虑、自卑、对自己丧失信心。
2、娇生惯养。父母一味赞扬孩子,有时对孩子的缺点也津津乐道,生活上包办代替一切,孩子受到过多的保护,自以为是,产生“自我优越”心理,养成坐享其成的习惯,稍不称心就发脾气或畏缩逃避,且听不得批评,甚至称赞别人他也受不了。
3、期望不当。成人的压力大、要求高,孩子遭受的失败和责备多,成功的体验少,因此做事往往有始无终,稍遇挫折就放弃。
怎么办?要探究原因,只有“对症下药”。
1、对生性懦弱的孩子,父母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如通过给孩子讲英雄人物成功前的挫折或爸爸妈妈小时候遇挫折的故事,让孩子懂得生活中随时可能会遇到挫折,只有勇敢地去克服困难,本领才会越来越大。
(2)教会孩子对待挫折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分析挫折原因。教给孩子一些对待挫折的方法,如自我鼓励:“这次虽然没得到第一名,但比在中班有进步了”;再如补偿法:“我跳舞不行,可画画不错,要努力画,争取参加书画比赛。”
2、对娇生惯养的孩子,父母不妨让他受点冷落。要注意利用一些机会赞扬别的孩子的优点,慢慢让孩子习惯“有人比他更行”的事实。对孩子的缺点,不管他如何吵闹不听,也要坚决制止,帮助其克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设置一些困难,如让他自己穿衣、系带、铺床、收玩具等,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学着做,让孩子得到些磨炼。
3、成人应为孩子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能力水平提适当的要求,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通过成功自我激励,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信心。再根据孩子实际水平,设置一些经过努力能够克服的困难,使孩子在克服困难中不断前进,正视“挫折”。
另外,不管什么原因,当孩子不能面对挫折时,父母应以乐观的情绪感染孩子,如“唷,这点小事,怕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想办法。”鼓励孩子自己动脑动手克服困难,不断提高抗挫折能力。
如何走出隔代抚养教育的误区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为了发家致富,很多年轻夫妇到外地打工挣钱,他们将子女寄养在亲戚或爷奶身边。这些学生成为空巢学生,平时孩子们在学校读书,其教育完全依靠学校,节假日他们生活在亲戚或爷奶身边,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一般家庭孩子很少,这些孩子大多受到长辈的溺爱,他们的思想品德较差,性格发展不健全,弱点比较多,感情也很脆弱。因此,如何加强对这些留守学生的管理,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如何关爱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刻不容缓的大问题,特别是留守学生的爷爷奶奶,他们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世界观往往与现实社会有一定的差距,教育子女就必然产生很多误区,如何走出这种误区,笔者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误区之一:
在生活上用物质的全部满足代替对孩子的全面教育。现在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们的生活需要扩大了,爷奶对孩子们的生活需要总是无条件的满足,甚至明知孩子的要求是无理的,也不加以阻止,他们喜欢回忆自己童年时代的苦难,以此为鉴,因而加倍地向孩子们身上倾注关爱之情。我看到一个孩子,他拥有轻便自行车、皮鞋、皮衣、复读机,他还要有自己的专用电视,,还要摩托车,结果都一一满足了,可他学习却一落千丈,整天只想到玩上,根本无心学习,对这样的孩子,满足越多,他越不满足,离长辈的要求相去越远,对他们的物质满足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南辕北辙之事。
这种一味的满足,久而久之,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乏接受挫折的能力,将来走出社会,他经受风雨的能力就必然比别人差。
误区之二:
在心理上,老一辈对孩子们的期望值过高,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孩子,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比别人有用,由于目标过高,不切实际,结果孩子们根本达不到,既然根本无法达到的事,谁还愿意追求呢?我有一个邻居的孩子,天赋不算好,他曾考过一次比较好的成绩,那是在小学,现在是初中,可是他的爷奶要他每次考试至少保持全年级前三名,第一次就落到二十名,后来每况愈下,可他的爷奶还是一味的罗嗦唠叨。如果他的目标从来没有实现过,容易使孩子们丧失进取之心,缺乏远大的志向和理想。
误区之三:
在观念上,有少数老人认为骄横泼辣的孩子将来不受人欺负,对孩子过于偏袒,迁就和溺爱,不分是非曲直。
我教过一个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于爷奶管教不力,孩子在“五一”假期偷了政府建集镇用的路灯装置,通过派出所查出了该生,结果他的爷奶到派出所大吵大闹,接着又到学校谩骂,一是说乡政府不该把路灯放在政府内院的露天地里,二是说学校不该放“五一”假,三是说邻居的孩子不好,四是说学校对其孩子教育不好,是别人邀请他去的,却只字不提自己孩子的什么问题,并辗转托人要胁学校。一时间闹得学校鸡犬不宁。后来这个孩子上了一中,还是因为一贯偷东西被学校请了回去。有一个孩子,寄养在外婆家里,无法无天,屡教不改,他外公罚他跪地要打,可外婆也跟着跪地不起,声称要打先打她,全身心地保护外孙,致使外公无法正常教育外孙。一些老人有糊涂认识,导致学生养成极端自私狭隘的心理,粗暴任性的性格,遇到争端,他们总是先下手为强,逞强霸道,丝毫不存在忍让和原谅。这种学生往往惹是生非、不服管教、妄自尊大,给学校教育造成很大麻烦。
误区之四:
在教育方法上,老人不讲道理,唠叨不休,全部包揽家务劳动,使孩子失去一切锻炼的机会,现在的孩子少,心疼是理所当然的,但要让孩子做一些必要的家务劳动,有些孩子甚至吃饭要长辈添,喝茶要长辈倒,他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样的娇生惯养,使孩子养成懒惰的习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我们知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不久,还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长期奋斗,如果从学校里提供的新的劳动者都是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那还怎样去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呢?有一个学生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他由爷奶抚养,平时看得心疼,有一天爷奶非常忙,让他去栽几株茄子秧,他很不耐烦,胡乱应付,一脚踏一棵,奶奶狠狠批评了他一顿,他一怒之下夜间服用农药自杀了,爷奶痛不欲生,只恨当初没有加强教育,竟连一句话都经受不了。
现在的学生,吃不了苦,当老人们讲过去的苦难生活时,他们觉得离自己太遥远,往往嗤之以鼻,甚至认为那是老年人编造的谎言来欺骗他们,尤其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让隔代长辈管教他们,常常是隔靴骚痒,不得要领,这些孩子的思想道德滑坡,不外乎如下原因:
(1)老年人旧的思想观念仍未能铲除,不愿管教孩子。特别是落后的农村,旧观念根深蒂固,他们认为现在儿女少,一家人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一两个孩子身上,他们成了“灯笼系”,有的家庭是一大群老人抚养一个孩子,其关怀是无微不至,导致孩子患上了“四二一”综合症,老人用自己的行为代替孩子作事,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耳濡目染,这些学生必然观念狭隘,性格发育不健全。孩子们的父母一年回家一两次,甚至几年不回家,和儿女的感情渐渐疏远了,教育起来不着边际。有的老人认为自己过去受了很多苦,总想不在晚辈身上再出现这种情况,因此使孩子骄贯日深。
(2)老一辈知识贫乏,方法简单粗暴,不会管教孩子。
有很多老年人,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眼光狭窄,孩子有什么思想疙瘩,出现什么问题,他们不会分析研究,寻找原因,也不去和学校配合,要么声色俱厉地训斥一顿,要么百般袒护,最缺乏的是科学方法。平时,孩子要什么就提供什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生理变化缺乏了解,对他们如何学习,如何休息,如何待人处事不加引导,任其自然。有的学生学校好不容易扭转了他们的坏习惯,经过一个双休日,或者寒假、暑假,又产生了反弹,在这种“不会”和“不懂”的状态下教育出来的孩子其性格发育肯定是不健全的。
(3) 由于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的好转,多数孩子已丧失了吃苦的机会,他们需要什么往往垂手可得,根本不需要作出努力,不需要亲自体验。无怪乎有人感叹:“现代的人退化了,什么事都不会做”。
(4) 缺乏良好的家庭引导和示范。现在有不少学生父母在外打工,由隔代长辈管理,从现有的情况看,他们的爷爷奶奶至少在五十到六十岁之间,而这一代人正在从中年向老年过渡,身体渐差,他们的知识和眼光已跟不上时代了,给晚辈作示范的时候越来越少,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正是学知识的时候,没有示范,学不到好东西,坏东西则乘虚而入,被他们无形中接受了,一旦被坏思想侵袭,根深蒂固,就很难矫正。
综上所述,加强留守学生的管理,已成为全社会的当务之急,负有隔代抚养责任的亲属,将如何走出这一误区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时代在发展,教育人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要充分认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给孩子们更多更好的教育。
首先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作,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不要凡事大人一手包揽。
其次要克服偏袒行为,分清是非曲直。现在的孩子好动,易惹祸,发生了矛盾纠纷,长辈要调查研究,分清发生问题的责任界限,小孩子往往是纯真的,只要你分清了是非,他们肯说真话,只有掌握了实情,说话才能有的放矢,处事才能得当。
第三、正确全面评价孩子。对其优点,要给予充分肯定,对其缺点,多指导改正克服的方法,要不厌其烦,耐心细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要有针对性,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四、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鼓励孩子利用电话和书信与父母联系和沟通,在教育孩子上,隔代长辈要和孩子父母保持一个腔调,对于孩子汇报的情况,远在外地的父母不能偏听偏信,使两代人产生隔阂,从而影响对孩子的教育。
(2)加强学习,增长见识。
学习是一个人终身不能间断的事情,引领留守学生的隔代长辈,要学习管理孩子的方法,要学习生活知识、法律知识和保健常识,学会科学的料理孩子的生活,有的放矢地指导孩子的学习,以身作则地引导孩子办事,既重言传,更重身教。还要多学别人管理孩子的好方法,多听取别人对你家孩子的谈论和看法,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以对症下药。
咨询费用标准
咨询方式选择: 1、面对面心理咨询。2、远程心理咨询,电话、QQ、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是为无法接受面对面心理咨询的需求者而设计的,可以帮助不便来访的需求者及时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
(1)、请拨打预约电话0411-83737873 (2)、远程咨询需先支付费用至中心帐户。我们会根据您的要求为您安排咨询的时间。 心理咨询师¥300元/小时;资深心理咨询师¥600元/小时;心理专家¥1000元/小时。 【大连市内出诊】费用的说明: 出诊费用在原咨询费用的基础上加收50%。 例如,原咨询费用为300元/小时,出诊费用加收50%即为45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