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
经常无聊也或是种病?
我们常说“无聊死了”,一项科学研究竟然佐证了这句话——无聊真能致人“死亡”!
源于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无聊感强烈”者与感觉充实者相比,因心脏病或中风致死的可能性高出2.5倍,无聊因而可能会是一个“折寿”的原因。研究人员还分析,对生活不满、感觉无聊的人更可能养成吸烟汹酒等恶习,而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折寿”。
心理专家也表示,长期无聊体验可能导致注意力涣散、精神游离,或产生认知错误及认知需求的下降。它还会常常伴随着抑郁、孤独、焦虑等各种负性情绪,甚至导致个体产生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
当然,无聊也并非如此可怕,只是,在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时时充斥于耳的“无聊之声”,不禁让我们反思。它或是一种吐槽,或是一种宣泄,也或是一种另类态度,但渐渐地,它其实已成为一种逐年蔓延并日渐加重的现代人的通病,人们越来越容易空虚寂寞的心灵,任其现代生活多么丰富多彩都拯救不了。
此时,不禁想问:我们到底怎么了?如何才能摆脱这种状态?
其实,如果无法从生活中获取动力和灵感,或者存在抑郁倾向,解决方法是把注意力从自身转向他人。这是心理专家的建议。
“总以自己为中心的人应该考虑一下,”心理学家格雷厄姆*普赖斯持说,“他们能为家人、朋友、同事甚至上司做点什么。”而另一些专业人士给感觉无聊的人支招,关键词是“改变”。譬如,可以做有意义的事,发现工作的价值。
如果觉得工作没意义,干活自然提不起精神。要改变这种态度,就要适当调整职业规划,重新发现工作的价值。另外,应打破常规,增添“变数”。譬如,给多年未联系的老友打电话;找从未去过的地方旅行;去颇有名气但离家较远的二手书店淘书。重要的是,感觉无聊时不能坐着发呆,而应着手找事做。擦地板、洗衣物、健身、散步……这样做也许无法摆脱无聊感,却可以支配自身行为;一旦运动起来,无聊感会减轻,充实感随之而来。
测一测你的无聊指数
你属于容易无聊的人群吗?做完下面的测试就知道答案了。在每个问题后给自己打分,分值在1~7 之间。强烈反对记1 分,完全赞成记7 分,中立记4 分。请注意用“*”标记的句子的分数正好相反:完全赞成记1 分,强烈反对记7 分。
下列问题来自无聊感倾向量表(BPS),该表由俄勒冈大学心理学家诺曼?D? 森德伯尔和俄勒冈州研究院的理查德?F? 法曼共同设计。在回答完所有问题之后,请将28 道题的得分相加。总分越高,说明你越容易无聊,总分偏低,则说明你不容易无聊。
多伦多约克大学临床心理学家约翰?D? 伊斯特伍德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一项群体测试,这项测试的平均分为99分,“正常”人群大约占总人数的2/3,分数分布在81 分到117 分之间;其余有2.3% 的人得分高于135 分或低于63 分。
1. 对我来说,全神贯注是件易如反掌的事情。*
2. 工作时,我常为其他事情忧心忡忡。
3. 时间似乎总是过得很慢。
4. 我经常觉得自己“闲得发慌”,但又不知道该干点儿什么。
5. 在必须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时,我常常感到困扰。
6. 被迫观看别人的家庭电影或旅行幻灯片,这让我倍感无聊。
7. 我脑海里始终有许多计划和任务需要去做。*
8. 对我而言,自娱自乐是件很容易的事儿。*
9. 我需要做的都是些重复单调的事情。
10. 与大多数人相比,我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促使我前进。
11. 我能从自己做的大多数事情中寻找到刺激。*
12. 我很少因为我的工作而兴奋。
13. 任何情况下我总能找到事情做,而且能够找到并保持自己的兴趣。*
14. 大多数时候我总是无所事事。
15. 我可以很耐心地等待。*
16. 我常常觉得自己无事可做,很闲。
17. 在一些不得不等待的场合,比如排队时,我会变得坐立不安。
18. 我常常一觉醒来就有个新点子。*
19. 我很难找到一个让我十分兴奋的工作。
20. 我需要在生活中找到更多充满挑战的事情来做。*
21. 我大多数时候都觉得自己的能力应付工作所需实在是绰绰有余。
22. 许多人会说我是一个有创造力、想象力丰富的人。*
23. 我的兴趣太广泛了,没有时间把这些事情一一做完。*
24. 在朋友圈中,我是最有恒心的一个。*
25. 除非是做一些令人激动甚至危险的事情,我总觉得自己无聊得像行尸走肉。
26. 丰富的变化和多样性才能让我真的开心。
27. 电视和电影都千篇一律,太过时了。
28. 年轻的时候,我总是感到周围的环境既单调又无聊。
习惯质疑就失去了快乐
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0709人进行的调查显示,71.8%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习惯性质疑者,41.1%的人坦言自己就有习惯性质疑的毛病。为什么人们会习惯性质疑?调查中65.6%的人认为“社会上炒作太多,不敢轻易相信”,63.8%认为“社会出现信任危机,不再相信高尚和纯真”。
我们必须看到,习惯性质疑现象的出现,折射出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反映了当前人们对真实信息的一种焦虑,必须承认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人,他们以金钱和利益为目的,利用人们的善良进行欺骗,因此,人们时刻保持警惕,不敢轻易被感动,生怕被欺骗。其次,心理学的一概念“心理防御机制”表明,人们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焦虑和罪恶感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会做出各种心理上的调整,这种质疑、否定,甚至攻击别人的情况是心理调整的一种,实际上是因为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希望别人不如自己。最后,民众的管理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日益高涨,但相关部门信息的不透明,导致质疑有了生存空间。
质疑声的出现表明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开放、民主。一些来自普通百姓和专业人士的质疑声,能起到一定的“挑刺”和监督作用,帮助我们明辨是非、获得真知,但是,无端的质疑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的缺失,62.6%受访者表示,习惯性质疑可能消减生活中的温暖和善意。因此,如果没有理性的思考,只会丧失质疑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拥有一个阳光的心态。心态可以让我们获得幸福,也能将我们抛入痛苦的深渊。凡事老是怀疑,必然让人们陷入不快乐的情境。相反,凡事往好处想,才能让我们找回幸福。
第二,学会控制你的情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人并不是因为发愁才哭泣、生气才争吵、害怕才发抖,恰恰相反,人是因为哭泣才发愁、因为争吵才生气、因为发抖才害怕。”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一种知觉。因此,积极的情绪可以帮助人们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第三、当出现质疑的时候,我们要理性思考、综合分析。多请教一些专业人士,关注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要明白质疑是为了求真、求信,但如果在面对事实证据时还顽固地不相信,继续无端质疑,这样的质疑只会离“真”和“信”越来越远。
【抑郁】谨防变为毒药的安慰语言
对于深陷抑郁情绪中的人,我们往往因为好心,说很多劝慰或是鼓励的话语,希望帮助他们振作,不再消沉。心理咨询师提示,对于处在抑郁情绪中的人来说,有些好心的话语反而就像毒药一样,深深的加重了他们的自责、脆弱的心灵。
1、你不需治疗,完全有能力让自己更好。
重度抑郁者大脑中的5-羟色胺分泌和甲去肾上腺素枯竭,这是必须要通过药物才可以治疗的。正是这些化学变化加重了抑郁的程度,药物可以有效的缓解情绪、改善睡眠、降低焦虑。这部分因素是个人不可控制的因素,在临床中,只有轻度抑郁和焦虑的患者是可以完全通过心理咨询以及自我调整来缓解的。
2、你应该学会控制,让自己更乐观一点。
深陷抑郁情绪中的人,明知道情绪低落不好,但是受困于情绪往往无法做出主动的改变,这样的话非但不会直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加强他们自责的心情。并且,很多研究表明对于那些重度抑郁或者十分焦虑的人,强迫自己积极思考只能激活杏仁核(大脑中恐惧的源地)。
3、你为什么不去锻炼啊?
这确实是一个好主意,锻炼确实能够对抗抑郁。但是告诉一个人应该锻炼身体就像告诉一个人你穿这些牛仔裤看起来屁股好大啊。你应该暗示,而不是直接就说出来,除非这个人是和你一块玩搏击操的伙伴。
4、你内心里是想变得好点么?
事实上,通过不断的训练再训练,确实能为我们的积极乐观打造一个工具。这是最让人喜欢的一句话,因为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想开心,就能够开心。但是对于抑郁的患者不可能每次都能让自己平白无故的就开心起来,特别是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这样的话反而会再让一个抑郁的人更加的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
5、你的经历不算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甚至比你更痛苦。
道理是没错,很多人确实正在经受着更大的苦难,但是这并不能减轻抑郁症患者的痛苦。当你向他们说出这句话时,他们反而会感觉更脆弱和可怜,就像他们自己没有权利去感觉痛苦一样,这样的情绪只会加重他们的病情。
6、找个新工作去做,让自己变得忙起来就好了。
也许你的爱人因为工作而变得抑郁,压力会使身体产生毒素,是我们的健康杀手,特别是对心理健康来说。但是并不建议在一个人抑郁期间,让他换工作,换工作需要更全方位的考量。
7、你应该挣脱自我的小世界回归社会。
这句话只会雪上加霜。因为一个人不止深受抑郁折磨,还会有因为沉溺自我不能自拔的罪恶感。当然,回归社会固然很好,但是那也得等一个人健康到能端着一碗汤吧。
8、你在婚姻或者恋爱中开心么?
不要问以上的问题去暗示抑郁症患者,另一半是你得抑郁症的原因,这也许会毁了一段美好的感情。两性冲突确实会引发抑郁,很多人认为肯定是身边有什么事情不对,自己才患上抑郁症,而配偶又是身边最亲近的人,所以配偶理所当然就成了被谴责的对象。很多人在被临床诊断为抑郁症时几乎要离开自己的另一半了。
9、你只要坚持做冥想和瑜伽就好了。
只有轻度抑郁患者才需要冥想和放松,两者也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重度的焦虑和抑郁是不同的。实际上,在做瑜伽的过程中,可能患有抑郁的人更想去自杀。
咨询费用标准
咨询方式选择: 1、面对面心理咨询。2、远程心理咨询,电话、QQ、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是为无法接受面对面心理咨询的需求者而设计的,可以帮助不便来访的需求者及时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
(1)、请拨打预约电话0411-83737873 (2)、远程咨询需先支付费用至中心帐户。我们会根据您的要求为您安排咨询的时间。 心理咨询师¥300元/小时;资深心理咨询师¥600元/小时;心理专家¥1000元/小时。 【大连市内出诊】费用的说明: 出诊费用在原咨询费用的基础上加收50%。 例如,原咨询费用为300元/小时,出诊费用加收50%即为450/小时。